在各类虚拟货币层出不穷的当下,“黄花梨派币” 这一名称逐渐进入部分人视野,关于其收钱是否合法的疑问也随之产生。从我国法律与监管政策来看,这类虚拟货币交易及收钱行为存在明确的法律风险,甚至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黄花梨派币” 若属于虚拟货币范畴,其性质与比特币、以太坊等类似,并非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包括为客户提供虚拟货币挖矿、交易、兑换、结算等服务。因此,无论是通过 “黄花梨派币” 进行交易,还是以其为媒介收钱,均不符合现行监管要求。
从法律层面分析,参与 “黄花梨派币” 收钱可能涉及多项违法情形。若该币种以 “拉人头”“层级奖励” 等模式推广,可能构成传销。根据《禁止传销条例》,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以其直接或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即属于传销行为,参与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虚拟货币交易往往伴随洗钱、非法集资等风险。由于虚拟货币交易具有匿名性、跨境性特点,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转移非法资金。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洗钱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罪名,若涉及 “黄花梨派币” 的收钱行为与这些违法活动相关联,参与者将面临刑事追责。
实践中,多地警方已查处多起虚拟货币相关违法案件。例如,某 “空气币” 项目以 “区块链 + 实体资产” 为噱头发行代币,通过线上平台吸纳资金,最终因涉嫌非法集资被立案侦查,涉案人员被依法逮捕。“黄花梨派币” 若存在类似模式,其收钱行为显然不受法律保护,参与者的资金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应认清虚拟货币的非法金融属性,坚决拒绝参与任何虚拟货币交易及收钱活动。我国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因此,“黄花梨派币” 收钱不仅不合法,还可能导致个人财产损失,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总之,面对各类虚拟货币,需保持清醒认知,远离相关交易活动,选择合法合规的金融渠道进行资金往来,才能切实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