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作为比特币的诞生元年,其获取与交易状态与如今截然不同。当时的比特币既没有成熟的交易市场,也未被大众认知,“随便买” 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实现。
2009 年 1 月 3 日,中本聪挖出比特币创世区块,标志着这一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诞生。最初的比特币仅在极客圈小范围流通,普通用户几乎没有获取渠道。此时的比特币没有明确价格,更不存在交易所,无法通过 “购买” 获得。早期参与者主要通过挖矿获取 —— 用个人电脑运行挖矿程序,消耗算力解开数学难题,成功后即可获得区块奖励(最初为 50 枚比特币)。由于当时挖矿难度极低,普通家用电脑一天能挖出数十甚至上百枚比特币,但由于缺乏价值共识,这些比特币在当时几乎毫无实际用途。
直到 2010 年 5 月,首个公开的比特币交易发生 —— 美国程序员拉斯洛用 10000 枚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披萨,这被视为比特币首次具有价格锚点(约 0.003 美元 / 枚)。而在 2009 年全年,没有任何公开的比特币交易记录,也不存在可供 “购买” 的平台。当时的比特币更像一种技术实验品,仅在加密货币爱好者的邮件列表、论坛中被讨论,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其存在。
即便有人想 “买” 比特币,2009 年也缺乏必要的交易基础设施。没有中心化交易所,没有法币兑换通道,更没有支付中介。若想获取比特币,只能通过技术社区私下交换 —— 例如用算力资源、技术支持换取少量比特币,或直接向早期开发者索要。这种非市场化的获取方式,与 “随便买” 的概念相去甚远。
此外,2009 年的比特币缺乏监管框架和价值支撑,其去中心化特性还被视为 “可疑技术”,普通人即便接触到,也鲜少愿意用真实货币兑换。当时的参与者多为技术极客,更多是出于对区块链技术的好奇参与其中,而非投资目的。
综上,2009 年的比特币既无价格,也无交易市场,更不被大众知晓,“随便买” 只是基于当下认知的想象。其真正进入交易视野,是在 2010 年之后随着交易所诞生才逐步实现的。早期的稀缺性和技术门槛,注定了比特币在 2009 年并非可随意购买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