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货币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不仅扰乱经济金融秩序,还滋生了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人心中会产生疑问:虚拟货币被骗算违法吗?这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
从法律定性来看,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在我国被明确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业务,均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擅自公开发行证券、非法经营期货业务、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若有人在虚拟货币交易中被骗,首先要明确的是,其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本身就存在法律风险。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通常需自行承担;若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还将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从诈骗行为的角度分析,实施虚拟货币诈骗的一方,无疑触犯了法律红线。以实际案例为证,2025 年湖北省鄂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 2 起虚拟货币网络诈骗案中,34 名被告人组成诈骗团伙,设立 “OURBIT 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欧比特平台)。他们对外宣称该平台在新加坡注册且持有美英金融牌照,推出 “全新止盈止损”“首创交易 0 滑点” 等虚假噱头,参照比特币市场交易价格伪造交易 K 线图,虚构 9 种虚拟货币交易假象,吸引投资者入局。而实际上,该平台是封闭的 “用户 - 平台对赌市场”,与外部平台及国际市场并无真实关联。平台通过数据操控,设置 “滑点”、制造 “插针”、自制做市程序交易、设置模拟账户、推行高杠杆交易等手段,大幅增加客户亏损概率,提升平台对赌胜率。对于极少数大额盈利客户,平台和代理勾结,采用锁定账号、游说追加投资或直接封禁等方式,让客户血本无归。最终,法院经审理认定,这些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钱财,涉案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均构成诈骗罪,依法判处 34 名被告人三年至十二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虚拟货币领域,还有一些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例如,部分诈骗分子会以 “高收益投资项目” 为诱饵,承诺投资者购买虚拟货币后将获得高额回报,吸引人们投入资金。一旦投资者上钩,他们便会关闭平台,卷款潜逃。还有些诈骗团伙会通过社交平台、网络论坛等渠道,发布虚假的虚拟货币交易信息,诱导用户点击链接,进入伪装成正规交易平台的钓鱼网站。用户在这些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资金信息后,诈骗分子便能轻松获取,进而转移用户资金。
若不幸遭遇虚拟货币诈骗,受害者应立即采取行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详细提供被骗的过程、涉及的虚拟货币种类、交易平台信息、与诈骗分子的沟通记录等相关证据,协助警方进行调查。同时,由于虚拟货币交易的特殊性,资金流转可能较为复杂,受害者还可尝试联系相关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看是否能采取措施冻结相关账户或追回部分资金。但需注意的是,由于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在追回损失方面可能面临诸多困难。
虚拟货币被骗这一事件,实施诈骗的一方构成违法犯罪,必将受到法律制裁;而对于被骗的投资者而言,其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的行为本身存在法律风险,即便遭受损失,也难以通过常规途径获得法律的完全保护。因此,广大民众应深刻认识到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的违法性和危害性,远离虚拟货币交易,避免陷入法律困境和财产损失的风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