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真实的货币,通常指脱离国家信用背书、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的各类虚拟货币,它们依托网络技术和市场炒作存在,却缺乏实际价值支撑,潜藏着诸多风险。
这类货币种类繁多,除了广为人知的比特币、以太坊,还有雷达币、空气币等小众币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不由任何主权国家发行,也不与实体经济挂钩,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和投机情绪主导。例如,某些 “空气币” 仅凭借一份花哨的白皮书和虚假的项目宣传,就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投资者,价格被炒上天后,发行方卷款跑路,留下一地鸡毛。
非真实的货币交易往往游离于监管之外,成为不法分子的 “乐园”。它们常被用于洗钱、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活动。一些平台以 “高收益”“去中心化” 为噱头,搭建虚拟交易市场,通过操纵价格、虚假宣传等手段诱导投资者入局。当投资者投入大量资金后,平台可能突然关闭,或货币价格暴跌至近乎归零,导致血本无归。江苏盐城警方查处的雷达币案件就是典型案例,其依托非真实货币属性,以 “挖矿收益” 为诱饵,涉案金额巨大,众多投资者遭受重创。
从经济本质来看,非真实的货币不具备货币的基本职能。它们无法稳定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格波动剧烈,一天内涨跌幅度超过 50% 是常态。这种极端不稳定性使其难以作为一般等价物用于日常交易,更像是一种投机工具。而且,其 “挖矿” 过程消耗大量能源,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却未创造任何实际社会价值。
我国已明确将非真实的货币相关活动列为非法金融活动,全面禁止交易炒作。参与其中的投资者,不仅权益无法得到法律保护,还可能因涉及违法交易承担相应责任。面对 “区块链创新”“未来趋势” 等包装话术,公众需保持清醒认知:非真实的货币终究是虚拟泡沫,看似诱人的收益背后,是难以估量的风险。
选择合法合规的金融工具,远离非真实的货币,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理性之举。